document.write('
')11月15日上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骨灰安葬仪式在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
灵骨安放仪式现场,袁老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他生前写下的这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有网友说:您的叮嘱,我们永远不会忘!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闻着他最爱的稻香,昌平新房,先生永久地睡了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袁隆平被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立志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
袁隆平(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1976年,袁隆平育成的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随着中国水稻研究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2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已经确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特别是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可谓“中国的复兴”。
多年来,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时出现,袁隆平的应对方法永远只有一条:下田实践。
“在田里,人的身体上半截被太阳晒着,很热。腿在田里冷水中泡着,很凉。但我们每天都要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在成千上万株稻穗里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那真的就像是大海捞针。”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
进京之前,袁隆平先是下田跟超级稻告别。回去后的第一件事,还是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