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山东东营,一片因黄河而变的土地,一座因油田而生的城市。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东营考察第二天。这一天,他先后看了一个农业示范区、一个社区、一个油田。变迁,是这三个地方共同的关键词。
透过总书记的考察,可以看懂历史变迁背后的中国“密码”。
△视频丨习近平继续在东营考察调研
△10月21日考察点示意图
年轻的沃土 变革的种子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中国头两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竟然都诞生在黄河流域,一个是陕西的杨凌农高区,另一个是山东的黄河三角洲农高区。
10月21日上午,正在东营考察的习近平,考察了位于这里的黄河三角洲农高区。
黄河三角洲农高区,总面积350平方公里。由于地处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这个农高区的基本任务,就是盐碱地综合利用。
△俯瞰黄河三角洲农高区。(总台记者韩森拍摄)
土壤改良培肥、耐盐植物种质培育、智能农机装备升级……得益于农业科技的神奇之功,黄河三角洲农高区如今拥有了良田、良种、良法,昔日的荒地变为年轻的沃土。
△农高区的科研人员遥控操作智能农机。(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风吹麦浪,渤海听涛,季秋时节的黄河三角洲一派繁忙。藜麦、黑小麦、大豆、马铃薯等耐盐粮食作物,北京昌平区,在这里展现出令人称奇的种植效果。其中,航天大豆试验品种的最高亩产可达850斤。
△示范区种植的富硒大豆和甜高粱。(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赵化拍摄)
在黄河三角洲农高区,习近平总书记重点了解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
种子和耕地问题,是总书记长期关注的重点。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种子是关键。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示范区的野大豆,个头如同大米粒般,是耐盐粮食作物。(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近日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到,要“推动杨凌、黄河三角洲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在生物工程、育种、旱作农业、盐碱地农业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这片已经发生巨大变迁的土地,被寄予继续孵化变迁的希望。
△视频丨盐碱地上的绿色梦想——走进黄河三角洲农高区
“安居梦”“幸福河”
把黄河的事情办得更好
东营位于黄河尾闾,曾经饱受黄泛之苦。
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黄河下游河道防凌防汛问题,国家批准建设黄河南展宽工程,也就是在黄河大堤和南展大堤之间建成梭形的黄河南展区,作为蓄滞洪区。黄河岸边的村民搬迁到高于行洪水位、低于黄河大堤的房台之上居住。
近年来,随着南展区被取消蓄滞洪区的功能,东营市启动房台村居民迁建工作,让住在狭窄简陋房台上的村民第二次搬迁到功能完善的新型社区安置居住,目前已建成三个社区,安置2.39万人。
△俯瞰杨庙社区,黄河水从旁边流过。(总台记者张鹏拍摄)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三个安置社区之一的杨庙社区,目前这里居住着来自11个房台村的1500多户4700多位村民。